编者按: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兴起的科学管理方法。院党委把“加强精细化管理”作为今年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提出来,旨在推进各项工作上层次上台阶,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出质量。笔者就此对精细化管理进行了解读,以供广大师生参阅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日本的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是靠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它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以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为主要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管理出质量,质量出效益。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各项工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精细化管理是我们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只关注学生升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历了经验型粗放式管理之后,已经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但仅有“规范”、“制度”还不够,如何使“规范”、“制度”落在实处,如何通过学院组织的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能动性,推动高职院校最优化发展,都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学院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学院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要做好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精细化管理是全员智慧、力量发挥、集合的结果。高职院校管理由一个个细节组成,从教学、科研、组织、人事、财务到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师生休戚相关。只有通过各种学习、研讨,使每个教职员工都确立“精细化”的理念,认识到精细化管理既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又有利于个人改变做人做事的不良习气,树立良好的学校声誉、师资形象,从而自觉的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齐心协力,才可能搞好精细化管理建设。
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精细化管理要靠科学、合理、合法的制度来规范工作。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制订制度时,将工作环节控制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做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件事情都有目标、有落实、有监督。让每个人明确工作应当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要实行规范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工作的内容和顺序随意变更,或工作方法、工作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很难保证管理质量。因此,要对工作态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条件加以规范并贯彻执行。最后,要狠抓管理目标的落实和考核。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规范和引导,体现在管理心理上就是精细、精致,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是落实细节和细部。其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其难点在于提高执行力。各职能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要立足校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将精细化管理内容纳入各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量化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综合考核,并作为评价考核各部门及其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
3、坚持“以人为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精细化管理强调工作的量化和精确性,只有当教职员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习惯,并对工作目的、成本、效果等内容十分清楚时,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同时,精细化管理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不同于粗放式管理那样采用“差不多”的说法,精细化管理是通过对数据的精确分析研究,来确定具体如何操作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能和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组织,着力提升组织的学习力、执行力。通过周密筹划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独特资源和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促使教职员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弥补各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质量来自细节”。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数据化的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事事力求“精细”。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就会成为品质,它必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全面实施赶超战略,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